蜱虫的防制

蜱又名蜱虫、壁虱、扁虱、草爬子,是一种体形极小的蛛形纲蜱螨亚纲蜱总科的节肢动物寄生物,仅约火柴棒头大小。不吸血时,有米粒大小,吸饱血液后,有指甲盖大。宿主包括哺乳类、鸟类、爬虫类和两栖类动物,大多以吸食血液为生,

蜱虫生活史示意图

生态

1.吸血习性

硬蜱各活动期仅吸血1次,多在白天侵袭宿主。吸血所需时间不一,幼虫、若

虫和雌虫分别约需2~5、3~8和6~15天,饱食后增加体重分别为10~20、20~

100和80~160倍,而雄虫为1.5~2倍。

多数种类的幼虫和各龄若虫均吸血1次,成虫需多次吸血。多在夜间侵袭宿主。

吸血所需时间,幼虫为数分钟或数天,若虫和成虫为数分钟至1小时左右,因蜱

种而异。饱食后雄虫体重增加为2~3倍,而幼虫、若虫及雌虫为6~12倍。

蜱在宿主的寄生部位常有一定的选择性,一般在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到的部位。

如全沟硬蜱寄生在人的颈部、耳后、腋窝、大腿内侧、阴部和腹股沟等处。

2.交配和产卵

蜱类的聚集和交配行为靠分泌信息素来调节。雄蜱一生可交配多次。雌蜱交配

吸血后,过一段时间开始产卵。硬蜱一生产卵一次,产卵持续4~40天。一般产

卵数百至数千个,有些蜱种可产卵2万个以上。软蜱一生产卵数次,每次产卵连

续数日,每次可产卵50~200粒,一生产卵数百粒至千余粒。

3.栖息与活动

蜱类栖息在陆地各样的自然地带,不同蜱种的分布与气候、地势、土壤、植被

和宿主等有关。蜱的活动范围不大,一般为数十米,垂直活动一般在60~100cm。

宿主的活动,特别是候鸟的季节性迁移,对蜱类的播散起着重要作用。

4.季节消长与越冬

蜱在不同季节的活动,取决于其本身的发育类型以及自然条件。同一蜱种的季

节消长也因其分布的地理纬度不同而有差异。软蜱中多数种类栖息在宿主的洞巢

内,终年都可见活动。当蜱遇到不良环境时出现滞育,其表现形式有:饥饿蜱不活

动;成蜱在冬季叮咬在宿主体上不饱食;产卵、卵期、变态等延迟。影响滞育的因

素主要有光周期。蜱对光周期(长日照或短日照)的反应因种而异,当光周期有改

变时发育延迟。温度升高可降低临界光周期。

蜱多数在栖息场所越冬,硬蜱可在动物的洞穴、地表缝隙、土块下、枯枝落叶

层中或宿主体表越冬。越冬虫期因种类而异,有的各活动期均可越冬,有的以成

虫越冬,有的以若虫和成虫越冬,有的以幼虫和若虫越冬,有的以幼虫越冬。

与疾病关系

蜱在叮咬吸血时多无痛感,叮咬部位可造成局部充血、水肿,还可引起继发性

感染。某些硬蜱和软蜱在吸血过程中涎液分泌的神经毒素可导致宿主运动性纤维

的传导阻滞,引起上行性肌肉麻痹,可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称蜱瘫痪。蜱传播的

疾病主要有:脑炎、出血热、斑疹伤寒、Q热、人埃立克体病、莱姆病、回归热、

细菌性疾病等

防制原则

1.环境防制

保持卫生清洁,堵洞嵌缝以防蜱类孳生;驱赶啮齿动物

2.化学防制

蜱类栖息及越冬场所可喷洒倍硫磷、毒死蜱、溴氰菊酯、顺式氯氰菊酯等,

3.生物防制

有多种捕食性天敌。白僵菌、绿僵菌及烟曲霉菌等对蜱有致死作用。跳小蜂产

卵于蜱体内,在其体内发育使蜱死亡。

4.个人防护

防制蜱类要穿防护服,扎紧裤脚、袖口和领口。外露部位要涂擦趋避剂或将衣

服用驱避剂浸泡。离开时应相互检查,勿将蜱带出防制区。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